资讯:三门峡:传承砥柱精神 守护黄河安澜
2022-06-13 06:04:52 来源: 中国搜索
关注河南热线

“福开三门” 杜杰 摄

为闸门开启做准备 三门峡黄河明珠(集团)有限公司供图

调水调沙 杜杰 摄

(资料图片)

沿黄生态廊道好阳河公园 杜杰 摄

黄河绕城而过 张明云 摄

大禹公园葵花争艳 杜杰 摄

黄河岸畔花团锦簇 杜杰 摄

风吹大河,波涛滚滚。夏日傍晚,沐浴着落日余晖,“万里黄河第一坝”——三门峡大坝耸立于大河之上。进入6月以后,黄河迎来汛期。三门峡水利枢纽车间内,工人对运行设备再次进行巡检,认真做好备汛工作。

“黄河宁,天下平。”把确保黄河岁岁安澜作为重要使命,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认真修订完善防洪、应急抢险等各类预案,从严从实从快抓好各项工作,确保水库安全度汛。

这是1957年4月13日开工建设、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个以防洪为主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。1961年4月,主坝长713米、坝顶高程353米、最大坝高106米的大型混凝土重力坝的巍峨身姿,在滚滚洪流中毅然崛起。

三门峡水利枢纽经过1965年和1969年的两次改建,其水库运用方式经过了“蓄水拦沙”“滞洪排沙”“蓄清排浑”三个阶段,尤其是“蓄清排浑”运用方式的成功探索,使库区泥沙达到年内进、出库平衡,保持了长期有效库容,为长江三峡、黄河小浪底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,创造了多项全国“第一”,为世界河流泥沙治理和水利科技研发提供了“三门峡方案”。

三门峡水利枢纽不负重托、不辱使命,践行着黄河岁岁安澜的使命和担当,在防洪、防凌、供水、灌溉、发电、调水调沙、减淤、生态、科技、文旅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综合效益。

防洪:自1964年以来,三门峡水库成功抵御6次流量1万立方米/秒以上的大型洪水,最大洪峰削减率57.26%,极大地减轻了黄河下游堤防的防洪压力。

防凌:三门峡水库投入防凌运用后,使黄河下游河道凌汛由“武开河”变为“文开河”,对保证黄河下游凌汛安全起到了关键作用。

供水:三门峡水库为沿黄20个地市和100多个县及中原油田、胜利油田提供了可靠的工业和生活用水。同时,还为“引黄济津”“引黄济青”“引黄入卫”“引黄入冀”工程作出了巨大贡献。

灌溉:黄河下游的引黄灌溉面积已有近4000万亩;库区豫晋两省农业灌溉面积100多万亩;每年为下游春灌保持约14亿立方米的蓄水量。

发电:现有7台水轮发电机组,总装机45万千瓦。从1973年12月26日第一台机组并网发电至今,累计发电600亿千瓦时。

调水调沙:2002年至2021年,三门峡水库参与调水调沙19次,提升了黄河下游过洪能力,下游河道主河槽最小过流能力由2002年汛前的1800立方米/秒提升到2021年汛前的5000立方米/秒左右。

生态保护:通过对三门峡水库的调蓄运用和黄河水量统一调度,防止了黄河下游河道断流、海水倒灌和河口三角洲生态环境的恶化。如今,在三门峡库区形成了东至三门峡大坝、西至陕西潼关、北至山西河岸、南至崤山脚下,东西长90公里、南北宽29公里的湿地。库区内有植物743种、动物867种,对调节地区气候、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。(三门峡市委宣传部供稿)

责任编辑:hN_0158